《穆斯林的葬禮》暢銷 霍達:把愛和死寫到極致
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糾結的愛情悲劇……1988年,《穆斯林的葬禮》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甫一問世,便收獲如潮好評。30年來,《穆斯林的葬禮》不斷重印,暢銷不衰。 筆者近日從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獲悉,截至2017年9月,《穆斯林的葬禮》一書正版銷量已突破400萬冊并保持年銷售40萬冊,成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經典之一。 現代中國文壇的異卉奇花 《穆斯林的葬禮》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表現了主人公矢志不渝追求理想和事業的命運意識。“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兩根故事線,一大家人的悲歡離合,交織重疊,從作者霍達筆下娓娓流出。 “17歲正上高三的我,在課業壓力緊張情況下,接觸到這本書,真的是沉浸其中。熬了一晚上看書,第二天眼睛都布滿血絲,課間休息時還是忍不住偷偷翻看。”32歲的李靜回憶起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禮》時,仍記憶猶新,“那時是‘偷看’,因為要備戰高考。最后還是被語文老師發現了。他把我喊進辦公室時,我手心直冒汗,生怕書被沒收,沒想到老師溫和地說,這本書不錯,不用偷看。學得煩躁了,就拿出來看看,調解下心情。”李靜笑著說道,最終這本沒被沒收的書卻在大學期間被同學借去閱讀后杳無音信,“同學聽說我有這本書,就借去,結果別的同學看到也想讀,傳來傳去就不知所蹤了。”李靜話語中流露出可惜之情,“工作后我又買了精裝版《穆斯林的葬禮》,但最讓我懷念的還是第一本。我到北京工作后還曾沿著小說中提到的地點游玩了一遍,算是朝圣之旅吧!” “我讀《穆斯林的葬禮》,是因為書中人物的精神激勵著我,譬如梁亦清老人堅持的工匠精神,韓子奇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等,真的是被他們塑造的人物形象激勵和感染。”現今在一家大型央企工作多年的劉立波回憶起大學時讀到的這本書,如是定義:“這本書是我人生的激勵之書、奮進之書。讓我在人生低潮時尋求到了信仰和希望。” 30年來,《穆斯林的葬禮》在一代代讀者中傳遞開來,對于每個人的閱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可謂是常讀常新,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冰心老人曾說:“《穆斯林的葬禮》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劉白羽先生說:“讀這部書,有如讀《巴黎圣母院》,奇譎詭變,奧妙無窮。” 經歷時光的鍛造與洗禮 30年前的1987年9月1日凌晨,當霍達撫摸著將近一尺厚的書稿,為其畫上句號時,她深情地寫道:“我把她鄭重地交給鞭策我、信任我的編輯,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30年后,霍達動情地說:“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就是兩個字,感謝。感謝出版社的朋友們。更要特別感謝數百萬未曾謀面的讀者,正是你們給這部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它在30年后仍然青春煥發。” 對于這個在相當漫長的時間里“分娩”下來的“孩子”,作家霍達做出了這樣的總結與期待:“我這本書是寫一個穆斯林家庭60年的變遷,寫他們曲折的愛情故事,寫當時的社會背景、戰爭。其目的是喚醒我們的民族從苦難中崛起,從拼搏中新生。”“謹將此書奉獻給亡故的人們,向他們表達我的懷念之情。謹將此書奉獻給我的朋友和廣大讀者,這是我的心在和你們交流。我等待你們的批評。” 對于該書的暢銷,霍達曾說:“當初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奢望得獎,沒有奢望成為‘經典’,也沒有奢望30年后還能暢銷,當時只是想把愛和死寫到極致,把這個‘活兒’做絕。一件文學作品的生命力,不在于作者的主觀愿望,更重要的是歲月的淘洗,讀者的檢驗。”而恰恰是在30年的歲月洪流中,《穆斯林的葬禮》經歷了時光與人心的鍛造與洗禮,廣為流傳至今。 1991年,《穆斯林的葬禮》與《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等書一道榮獲中國文學的最高榮譽——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此后,各種榮譽與獎項紛至沓來。它曾榮獲建國40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長篇小說獎等多個文學獎項,先后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家和作品”“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名著”“一生必讀的六十部名著”“香港中文大學推薦的八十七本書”“二十一世紀新四大名著”等多個推薦榜單。 難能可貴的信任與托付 《穆斯林的葬禮》自問世以來,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中國文學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相繼出版中文簡、繁體字版以及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版的譯本。 近年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更是始終將《穆斯林的葬禮》作為海外版權推廣的重中之重,繼請著名漢學家徐穆實譯出樣章之后,又擬將其全本翻譯成英文,向多國出版同仁進行推介。 “鎮社之寶”是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談及此書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關系時做出的評價。曲仲說:“一方面,《穆斯林的葬禮》是中國當代文學殿堂里最有生命力的經典之一,我們非常珍視。 另一方面,對我們來說同樣可貴是作者霍達老師跟出版社30年來的友誼。30年光陰,歷經四代編輯,作家與出版社之間這樣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托付關系,是當代文壇的奇跡,也是當代出版史的奇跡。” 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看來,《穆斯林的葬禮》能夠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成為銷售最好、影響最大、生命力最強的代表之一并非偶然,“這說明普通讀者作為善良、單純的個體,還是希望從文學作品中讀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希望文學可以帶給我們詩意和溫暖,鼓勵我們不斷上進?!赌滤沽值脑岫Y》講述的是一個非常凄美感人的故事。一部作品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和我們心靈中那些真善美的東西聯系起來。”(李婧璇 ) 刊于《工人日報》2017年7月17日